

命悬800公里
17岁的傈僳族少年格扎,生活在香格里拉腹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且十分偏僻的小山村里。由于长年帮村民锁们放马,格扎练就了一双"飞毛腿",因此大家又叫他"野马",并几乎忘了他的真名。 这天,格扎的阿妈带着他的妹妹格蕊到县城医院去看病。经医生检查后确认,格蕊的心脏受到损伤,必须尽快进行手术,否则会危及生命。可是手术费用很高,尽管获得了医疗补助和医院最大限度的费用减免,但仍虽要一万元为妹妹定购手术后加强心脏工能的特效药。格扎的阿爸早逝,一万元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无异是一个天文数字。面对几乎绝望的阿妈和日渐虚弱的小妹,野马发誓一定要从死神手中把小妹夺回来… 省城将举矗办一次有奖金的长跑比赛,野马作出了一个大胆得近乎荒唐的决定,从香格里拉跑到省城去参加。可是,野马没想到会有比奔跑更大的挑战等待着他,马拉松比赛也并非仅仅是比拼奔跑速度那么单纯。他能为小妹的生命赢得胜利吗? 幕后制作 片中大部分演员为当地生活的居民园,您当初是怎样挑选演员的?特别是男主角,您是怎么发现这匹"野马"的呢? 导演李子衡(以下略):我去找野马的时候,去四川的理塘,因为很多原生态居民在这里,因为我一定要找一个当地的青年来演这个角色。第一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这里,因为他从这里跑到昆明有一千多公里,才会发生这个故事。第二就是因为,普通人可能在海拔高的地方跑,会缺氧、会高原反应,这个很危险。而且演员可能刚拍个一、二、三,就脸青了、吐了、晕倒了,这怎么办?所以一定要找当地人。 2006年8月1日到4号是理塘的赛马节,我去了这里,碰到了野马(即男主角更登彭措,拍完片子,大家都已经习惯叫他"野马"了),直觉告诉我就是他了,就是这么简单。真是好像安排注定了,他演野马我很满意,就是我心目中想找这个人的感觉。 他是一所小学的英文老师,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英文沟通。刚找到他的时候,他是不会跑步的。06年的寒假,我叫他到昆明,跟他训练一个月的跑步,我教他怎么去跑,基本的动作、感觉,还有技巧训练。随后的五个月里,他在理塘每天起来都去跑步两个小时,训练自己。所以他进步得很快,体力好了,跑步的姿势动作也好了,这种认真让我觉得很安慰,很满意。 拍摄过程中用什么方法的引导这些非专业演员?对演员的表现评价如何? 导:其实也没有很特别严加训练,我就总是要求很自然,因为基本上我的目的就是表现这个电影,都是很自然的,很简单的,很直接的,所以要求就是很自然地去表现。但是重要的就是要求他们去了解,里边的剧情、感情。最重要看上去没有特别觉得不舒服,所以这个对我来讲是很满意。 在拍摄过程中曾遇到过什么困难吗?有什么最难忘的的地方?听说剧组还自己制造了一个电动车,是怎样的故事呢? 导:下雨啊。基本上都没有很大困难的。因为每天都要拍,每天都要去做,无论困难不困难都要去做,做到最好就是我的目的。 在天池这个地方拍外景是印象深刻的,搬着机器到我们要拍的地方,看着目的地好像就在对面,其实还有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路程。而且路很难走,很难走,我们都赶。大家都知道要赶过去拍,当天收工天已经全黑了,什么都看不到了。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,没有帐篷、没有垫子,地上是湿的,全是水,很冷。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回村里睡觉。我跟两个助手还有两个老外朋友,五个人都睡在(天池边上)一个很小的、很简陋的架子棚里。但是黄天不负有心人,第二天早上起来的天气跟云很漂亮,这是值得的。谢谢,扎西德勒。 这部影片的拍摄环境可以说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