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慕尼黑惨案
1972年8月26日,第20届奥运会在原联邦德国(西德)的慕尼黑召开。在开幕前夕,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本届大会的美丽憧憬:这将是一次"和平欢乐的盛会"。诚然,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、耗资最多的盛会,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,超过以往任何一届。虽时值阿以战争,以色列还是派出了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——尽管有些人身心尚留有当年德国纳粹所施予的创痕。但盛会的欢乐祥和却难以化解根深蒂固的**,9月5日凌晨,8名全副武装的"黑九月"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,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2名教练作为人质,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关押在以监狱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。谈判未果,西德警方展开营救行动。枪战中,恐怖分子虽被击毙,但人质也全部遇难,造成了震惊世界的"慕尼黑惨案"。惨案发生后,奥运会被迫停办一天,"慕尼黑惨案"成为了笼罩在以色列人心头的一块阴霾,也成为了奥运史上最黑暗的一刻。 随着ABC电视新闻主播无奈的一句:"人质全死了!",影片的序幕由此拉开,"现在需要忘掉和平,必须显示我们的力量!",以色列总理哥尔达?梅厄夫人责令情报机关"摩萨德"实行血债血偿,去执行国际法外的正义。"摩萨德"长官伊弗雷姆(杰弗里?拉什 饰)授命特工新手艾伍纳(艾瑞克 巴纳 饰)组建暗杀小组,秘密追踪并除掉他们业已认定的参与策划惨案的11名巴勒斯坦"恐怖分子"。从此,艾伍纳就深埋了往日身份,依依惜别了身怀六甲的妻子,其领导的四名组员个个身怀绝技:拥有高超驾驶技术的南非藉硬汉斯蒂夫(丹尼尔?克雷格 饰)、擅长伪造文件的德国犹太汉斯(汉斯?齐施勒 饰)、比利时玩具工人出身的爆炸专家罗伯特(马修?卡索维茨 饰)、负责事后清理的冷静沉稳的卡尔(西亚朗?希德斯 饰)。日内瓦、法兰克福、罗马、巴黎、塞浦路斯、伦敦、贝鲁特,艾伍纳领导着暗杀小组一路追踪,定点清除着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。随着冷血暗杀的进一步展开,艾伍纳与组员们的心中渐起波澜,选定的暗杀目标到底是谁?执行的使命是否正义?以牙还牙就是处理恐怖问题的最佳办法?他们也越来越清楚,身为猎手的他们早晚也会成为猎手的目标…… 幕后故事:为和平祈祷 影片改编自加拿大国家邮报专栏记者乔治?乔纳斯的纪实小说《复仇》,谈到拍摄动机,斯皮尔伯格表明:将"慕尼黑惨案"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向世人进行某种说教,而且他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、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作品就能打破今日中东地区的僵局,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仇杀的过程中,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,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,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、不信任的气氛,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,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。 与12年前发人深省的史诗巨作《辛德勒名单》一样,《慕尼黑》也是犹太人题材,但不同的是,《慕尼黑》中的犹太人不光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,也是用恐怖对抗恐怖的复仇者,所以在题材的把握上就对创作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尽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,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。因为《世界大战》拍摄的顺利成行,斯皮尔伯格延迟了《慕尼黑》的拍摄,故事没有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切入,剧本最初由《阿甘正传》、《惊爆内幕》等片的编剧艾瑞克?罗斯执笔,但
